2023年7月5日上午,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F5-202开展题为《新中国科幻电影的回顾与思考》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为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黄鸣奋教授,讲座由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桂亭主持。参加本次讲座的有新闻与传播学院叶秀端、王孟楠、刘郝雨萱老师及2021、2022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
在讲座中,黄鸣奋教授回顾了新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他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幻电影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风格的变化。从早期民国时期的科幻滑稽片《隐身衣》(1925)和科幻故事片《六十年后上海滩》(1938)等到改革开放后的增长期,再到近年的崛起期。
在尝试期(1949-1977),科幻电影开始逐渐增多,如北京电影制片工厂出品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是一部黑白片,内容突出对未来的畅想和劳动者的情怀。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推出的《小太阳》(1963)则描写一群儿童在科学家的帮助下将小太阳送上太空轨道,改变冬季气候,提高农作物产量。
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对外交流逐渐活跃,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增长期(1978-2014)。这一时期经历了其兴也勃(1978-1992)、进入低谷(1993-2009)以及逐渐复苏(2009-2014)。黄教授指出,中国与外国的合作成为了中外交流的结果,中外合拍电影也逐渐增多,本土因素与全球因素逐渐变得密不可分。后来,很多科幻电影的类型界限趋于模糊,如《冰封:重生之门》(2014)。该片将古装片与科幻片的元素巧妙混搭。此外,科幻短片也经历了从DV、微电影到网络大电影的转变,展示了技术和创作手法的华丽进步。
自2015年至今,我国的科幻电影进入了“崛起期”,黄教授提到了几部在这一时期获得成功的电影作品,如大陆与香港联合制作的科幻电影《美人鱼》(2016),该片在内地创下了33.92亿票房的纪录,成为当时的内地票房冠军。此外,小制作电影《孤岛终结》(2017)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流浪地球》(2019)和《独行月球》(2022)等作品,进一步展示了中国科幻电影在技术水平、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长足进步。
黄鸣奋教授进一步讨论了新中国科幻电影的意义和影响。他指出,科幻电影不仅能够展示未来科技的发展情况和人类对未来的无限想象,还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和文化变迁,科幻电影逐渐市场化与数字化,加入爱国情怀元素成为主旋律电影是其发展趋势之一。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并与黄鸣奋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讲座的最后,黄鸣奋教授鼓励大家继续支持和关注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
此次讲座是新闻与传播学院主题教学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为新传学子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加深了新中国科幻电影的认识。科幻电影不仅提供娱乐,更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想象,对人类和科技关系的思考。随着新中国科幻电影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作品出现。这些作品将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并为世界观众提供全新的视角和体验。